您好!欢迎光临佛山市子活力弹簧有限公司网站!
 ※ 返回首页 ※ 联系我们
子活力弹簧一站式服务
因为专注,所以专业;因为专业,所以卓越!
客户咨询服务热线:
0757-88628288
弹簧知识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弹簧知识

弹簧失效原因

作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10-07 09:10:00     浏览次数 :436


       弹簧的发明家严格意义上应该是英国科学家胡克(Robert Hooke),虽然那时螺旋压缩弹簧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,但胡克提出了“胡克定律”——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力的大小成正比,正是根据这一原理,1776年,使用螺旋压缩弹簧的弹簧秤问世。不久,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专供钟表使用的弹簧也被胡克本人发明出来。而符合“胡克定律”的弹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弹簧。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,弹簧被应用到各个领域。

 

       弹簧不到位及失效原因

     

       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常碰到弹簧不能把运动物体推到设定的位置,也就是说弹簧的计算自由长度变短了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作初压缩处理,就是把一根制造成的弹簧,用较大的力把它压缩到他的压缩高度或并紧高度(有必要的话),放开后不能恢复到他原来的自由长度的操作。其缩短量称为“初压缩量”。一般重复了3-6次压缩后,长度不再缩短,即弹簧“定位”。经初压缩后弹簧发生永久变形。


       在实际工作中,压簧即使受到超出材料弹性限以外的力,也应能维持它的工作长度。因此,弹簧预防措施成品簧的长度应等于弹簧的计算长度加初压缩量,可避免簧不到位,以免簧圈并紧时发生危险应力,导致弹簧示性线发生异常而不到位。成品簧在热处理过程中,特别是需经淬硬和回火工艺,一定要将工件横置(卧)在炉内,以防弹簧因自重作用而变短导致作业不到位。


       您在使用弹簧或者购买弹簧的过程中有任何的疑问,欢迎您与佛山子活力弹簧联系。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!